现在还有过年磕头拜年的吗
我们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
过年磕头,我觉得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新的一年,磕头是对家人,长辈的一种祝福。
二是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磕头祝福,压岁钱,红包,也是一种节日的氛围。
三是为了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大年初一那天,我们6点多钟就会起床,放鞭炮,后在大街口等待亲人们聚集,然后会到长辈的家里,一家挨一家的磕头,拜年阵势很是壮观。有时在街口碰到来往的长辈,也会叩头拜年。叩头,不仅仅是尊重长辈,也是家族良训更是一种祝愿,希望他们安康,幸福,新的一年,新气象。
现在过年准备的美食为啥感觉大都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大家好,我是阿玲,就为什么现在过年准备的美食为啥感觉大都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前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匮乏,吃个鸡蛋吃点猪肉都是奢侈的事情。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真的是苦的不行。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东西吃。那时候妈妈在过年前的两个月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准备年货了。鸡鸭鱼肉,老妈还会炸各式各样的丸子,包各种馅料的饺子。记得那时候老妈在炸丸子的时候,我闻到那个丸子香味就走不动了,老妈看到我馋的那个样子就会先给我吃两个过过瘾。那时候因为一年到头才会吃到这种美食,并且可以从除夕吃到元宵节,等元宵节过了这个年才算过完。所以那个时候吃什么都味道特别好。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大家条件都好啦,想吃什么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到,不用等到过年。不管是什么美食,如果你天天吃,你就不觉得它好吃了。所以现在过年吃的东西,平时我们都可以吃的到,所以就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那种味道了。
简单来说,一是气氛不一样了,二来食物也跟当年不同。
当年(九五年之前)过年,真是一家老小齐聚一堂,小的家庭如果三世同堂也得十几口人,大的家庭得有几十号人。一年到头,很少有过年这样整整齐齐的时候,即便有,也不会像当时那样只有过年的时节才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大家都有同样的娱乐节目,大人们打牌看电视聊天做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疯玩,玩着玩着还能溜到厨房偷点嘴。
现在的春节,很多人家都懒得做年夜饭,在外包一席就算了。然后顶多凑几桌麻将,吃点宵夜,等守完岁就各自回家。以前多半会大家在长辈家挤一挤,现在都有车,回自己的家安安稳稳的睡觉去了。
当年平时吃得不如过年好,过年时候大鱼大肉的吃法在平时不多见,所以过年时好像东西特别好吃。
而且当年的食材很大部分是现在买不到的绿色食品,土猪肉柴鸡还有活水里的水产,调味品也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大家吃到的是食材本身的鲜味,不是现在这样的全靠调味品的味道。
吃不出那个味是因为:1、现在食物太丰富,一物代替另一物,一物比一物更好,让你吃花了嘴,不知何物更好吃。2、现在大多数食物已失去原生态环境,都是人工干扰的多,什么改良品种,转基因等,让原汁原味的因素少了很多甚至完全失去,哪还有以前的味。比如一只公鸡,能很快长到8、9斤,快速产出的各种动物,其肉质自然差多了。
下图这鸡就是杂交鸡,失去了本地土鸡的特征,其肉质量是不如土鸡了。
现在过年感觉不出以前过年的味道我也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过去很穷的时候,人们把好吃的好穿的都留到过年才享用过去过年,最开心应该是大家热热闹闹的围坐在长辈周围一起吃年夜饭。
是年味淡了吗?我想并不是,而是我们都长大了。以前小的时候,无忧无虑,上爷爷奶奶那里讨个腰包,跟爸爸妈妈哭闹着买新衣服买好多好多饼干和糖果,有好多好多小朋友一起放烟花,一起玩擦炮。现在大了,爷爷奶奶早已经不在了,离爸妈远了,自己工作挣钱了,生活工作爱情的压力让我们没心思去无虑地玩了~
归根结底,传统文化的迷失,是导致传统节日被淡漠的重要因素。在短暂仓促的新年假期里,当公众还没有从繁重的工作状态中恢复之余,新年已一逝而过。诸多因素之下,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极度匮乏是令人苍白的,没有民俗文化的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渐行渐远。
该玩的平时都玩了,该吃的平时都吃了,该穿的平时都穿了,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了。因为我们越来越大了,越来越难满足了,不像小孩一样给个糖、放个爆竹、给点压岁钱就满足了。年味就存在童年里。
小时候爸妈去办年货回来,我和姐姐就翻新衣服,看着爸妈给我们买的烟花真开心,天天数着指头盼望过年,如今长大了离父母也远了,想想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为长大了,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到过年的时候都盼着有新衣服穿,有次快过年了爸妈没有给买新衣服,就赌气还哭了。
现在的人都说过年没有年味了,那么为什么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呢?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穷小孩子都盼着过年,有新衣服穿,还有好多好吃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放鞭炮要多好玩就有多好玩。而且以前过年还有祭祖啊,拜年啊,什么好多古老的过年的风俗,感觉满满的年味。后长大了大家都出去打工了,可是还是盼着回家过年,那时候才有点理解了过年不是小时候美食,玩具,和古老的风俗。而是满满的亲情,友情,以及对过去一年感恩,和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福。
年纪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大,七大姑八大姨越来越操心,攀比越来越严重……
社会变了 亲情少了 人与人之间信任少了 套路多了 钱财当道了 没钱没有话语权了 风俗习惯被怕死的给改了 聊天时家常理短少了 攀比话题多了 真情少了 所以过年没意思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春节开播,导演称“最好的味道永远在家乡”。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家乡的味道”是永远无法复制的呢
最好的味道永远在家乡。我觉得很对,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在家乡长大,度过美好的童年。所以对家乡的回忆都是最美的,那些时光也是找不回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了很多,失去了纯真,就会怀念过去的纯真感情。对过去的一切都很喜欢。因为那是记忆深处最真的自己。
所以家乡的味道最好。妈妈做的菜味道最好。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
家长吃的是菜,但更多是一种情怀。有点矫情的讲在这个网络时代想吃哪里的美食吃不到,但唯独家长的味道网上做不出来。
它必须要到了自己家乡去吃才有味道,快递到外地就像隔靴搔痒,更让人难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北京烤鸭,我觉得家乡的盗版更有滋味。有一次去了北京,点到一份正宗的烤鸭,心里期待的等着他上来,结果一看它是把鸭肉一片片给切好,裹着面皮就着酱料吃。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家乡的烤鸭和着差别那么大,尝上一口我就不想吃第二次。
没滋味,北京烤鸭属于北京,也是属于中国的一道美食,但唯独他不属于远游的人。我在这个时候才知道带骨头的烤鸭,烤的脆脆的,扯着吃的烤鸭才是家乡的味道。
我们已经习惯家长的味道,如同四川人爱吃辣,上海人爱吃甜,我们这爱吃咸,不同的地方,偏爱不同,说哪一方好吃都不对,只有和着自己胃口才是美味,而合胃口怎么能比得上吃了十几二十年的家乡菜呢?
在北京打工的时候,放假了早上煮一锅粥,才发现没有咸菜,匆匆去买了豆腐乳,和那边的咸菜,一吃——差点把自己舌头咬断。没办法,吃不惯,吃了二十年的咸萝卜头,咸豇豆在吃其他口味总觉得不对劲。
我们能说老北京的豆浆,腐乳难吃么?怎么可能!它的名声大的传遍中国,甚至国外,是一个标志性的美食。可是它终究不能代替我的咸萝卜头,那咬上一口酸酸咸咸又带点辣味的萝卜,我想想就垂涎欲滴,我敢说我能用它吃上三四碗大白稀饭。
我爱着的是熟悉了二十多年的味道,它对于其他地方不好吃,又或者已经名声远扬,但无论外界对他怎么评价,每天的桌上能缺少的了?
中国的美食何止千千万,可最珍贵不就是家里的那个味道么?
其实这一句话说中了多少人内心的思乡情节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藏在你心底无可替代的一种感觉
那不仅仅是哪一种食物或者哪一道菜 那是你对家乡的一种怀念 是人们对根的一种眷恋 这不是说时间长了就可以改变的一种口味
也许你记忆中的那种味道并不是怎么可口 也许你家乡的那种美食并不是多么难得 也许你在外地就可以吃到那种食物 但是 他跟你在家乡吃到的肯定不是一个味道 这是因为你所需要的是你对家乡思念情节的一种安慰 而并不仅仅是你吃到口中的那一口美食